下午去福田图书馆听了一场讲座,《在走和留之间,日子摇曳 ——走近东欧文学》。主讲人是高兴,文学译者,曾经是外交官。
听到些有趣的事情。
《哈扎尔辞典》原来在中国知名度并不高,后来名气变大,是因为一个事件。韩少功出了本书,《马桥辞典》。一次交流会上,有个人口无遮拦,说这本书就是抄袭《哈扎尔辞典》。作者肯定不干,就要打官司,所以这本书就出名了。
东欧概念更多是政治意义而不是地理、文化意义。一些出身东欧的作家不愿意说自己是东欧人,他们可能更愿意用中欧这个词,或者脱离以前的语言。
高兴认为东欧作家分为两种,留守的作家和出走的作家,两类文学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东欧文学。
米兰·昆德拉就是不认同东欧概念的作家。他出身于捷克,后来移居法国,写作也使用法语。
有一场东欧文学交流会,参与者说要谈捷克作家,一时想不起谈谁,有人就说谈昆德拉吧。结果场面就变得很怪异,许多人在聊昆德拉,但捷克作家全都沉默不语。
捷克人也不认为昆德拉可以代表捷克文学,现在许多捷克人更认可另一位作家,赫拉巴尔,他的一部作品是《过于喧嚣的孤独》。
出走的作家中,有些作家是非常接近政治议题的,在作品和社会活动中都会涉及政治。
赫塔·米勒就是其中一个作家,她离开罗马尼亚到德国生活,在德国写罗马尼亚的事情,写的是专制时代的罗马尼亚。在出席讲座、交流会时,主要谈的也是政治、历史而不是文学。
高兴应该是不喜欢,不认可米勒的。他在谈到她的选题时,说她写德国肯定写不过本土作家,如《铁皮鼓》的作者,所以才选择写罗马尼亚,这样就比较容易受到关注。不过他显然带有个人情绪,大概觉得作家应该将作品、文学、艺术这些放在首位,不能靠政治等因素成名吧。
高兴在讲座末尾放出一份东欧文学推荐书单,值得关注。
好兵帅克
你往何处去
玩笑
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
可笑的爱
过于喧器的孤独
严密监视的列车
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
无常的夏天
我的疯狂世纪
白桦林
世界美如斯
罗马尼亚当代抒情诗选
神殿的基石
拆散的笔记本
鳄鱼街
万物静默如谜
一个女人
垃圾日
烛烬
宁静海
亡军的将领
梦幻宫殿
被禁锢的头脑
捍卫热情
小说的艺术
被叛卖的遗嘱
太古和其他的时间
云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