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书城听了卢一萍的讲座。
他讲了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经历,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有个性的作家。
他对父辈的生活很感兴趣,想了解人们在那个动荡的,充满政治风雨的年代如何生存,又如何看待他们的青春、梦想和人生。后来采访湘女就有这种因素,同时也有机缘。当时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,湖南省委宣传部委托人找他,希望他写一个主旋律的作品。但是当他接触到第一个采访对象的时候,就发现他如果按他们的要求来写,他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。所以他就放弃了他们的要求,自己去采访。在整个新疆寻访了4个月,采访了200多个湘女。
最后写出了纪实文学作品,《八千湘女上天山》。当时他跟湖南那边签了5年的合同,他们一看书稿就说不能出,所以6年后这本书才出版。2006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了这本书,也就出了一版。
卢一萍见过的一位老太太,独自生活在和田的墨玉县,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,仿佛被世人遗忘。
她大学时读英文系,参军时男友送她一套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100周年的英文纪念文集,男友也跟她一起参军了。
女兵招进来就被分配给男人,一个人是被分配给团长还是教导员,所有人都知道情况。其他人不敢追求女兵,女兵不跟指定的人结婚就别想结婚。女兵进来不结婚,有时也不会强行逼迫,但会几个月做一次思想工作,一般人做到第三次就妥协了。女兵也无法逃离,结婚生子后才有机会回家探亲。
她一进来就被分配给了团长,没可能跟其他人结婚,男友知道这件事后就逃跑了,作为逃兵受到处分,被送到昆仑山修新藏公路,后来牺牲在那里。她始终反抗分配婚姻,一生都没有结婚。后来她就在埋葬男友的地方附近盖土坯房住下来,家里有很多书。
最后回答观众提问环节,他提到中国的作家有种固有思维,写作之前先自我审查,起笔之前就想这个东西能不能写,写出来能不能发表。他认为作者不应该是这样,发表作品是很重要,但不是最重要的。作者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,作者要反映事件的真相,不说解释一个时代的真相,至少要解释一件事情的真相,那才是写作的意义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