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离道德束缚

下午,我看完《渔业阴谋》,之后有点想吃鱼了。
确切地说,我知道水产养殖场环境恶劣,渔业中普遍存在意外捕捞和过度捕捞,鱼类可能(这点似乎尚未达成共识)会有痛觉,因渔业受害的动物中部分明确拥有相当强烈的痛觉,许多人受商业捕鱼影响陷入饥馑或沦为奴工,人体所需营养都可以从素食(包括植物肉)中获取……然而我没有产生不再吃鱼的想法,反而想吃鱼了。
我想这本质上和看完性侵纪录片后想去性侵别人,看完屠杀纪录片后想去发动屠杀之类的事情没什么不同。

被忽略的偏见

最近开始反思一件事情。
小时候,我反感来自成人和社会的关于性别的意见,认为人应该被个别化认知,不能被任何群体定义,于是决定不将自己视为具有性别的人。
我没有贯彻性别虚无主义,在涉及他人时,态度和意见还是存在因性别产生的差异。原因部分是内源性的(激素、性吸引等因素),部分是外源性的(经验、知识、社会意识等因素)。

消解痛苦的意义

想起以前写的文章,《我要求这一切》。
我在确认获取部分自由,以及享受学习和思考的代价是经受痛苦之后,的确算是“想到做到”。我从小学高年级开始,就不时陷入抑郁状态,上高中时确诊抑郁症,此后也有很长时间过着痛苦的生活。
我能忍受痛苦,部分原因就是我认为我在经历荣耀之事,相信我会成为伟大的人,具体情况视道路方向而定,可能是作家、科学家或哲学家。不仅如此,我还会在快乐时感觉不安,认为沉迷享乐愧对痛苦的人,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。

罪的模糊性

由于长期关注推理小说和案件解说,我意识到一件事,杀人案是一类好案件。
若尸体被发现,且被证明死于杀戮,就不用考虑“罪行是否发生”及“死者是否自愿”的问题,只需寻找证据指证凶手。即使死者是自愿被杀,凶手一般也只能减轻刑罚,不能完全免于刑罚,日本就单独设立了自杀帮助罪、嘱托杀人罪和承诺杀人罪。

放弃关注的事物

话说,于我而言,其实选择Antinatalism和Efilism会连带着背离一些观念,或者,让它们变得不那么重要。我的思想颇为极端,但极端并不代表错误或非理性,只是拒绝将不完美的现实视为合理或应当接受的存在。

无法回避,不能接受

想起香港。
忽然感觉,我会进入彻底绝望,无法再被人权、正义、自由等理念触动的状态,或许和香港是有关系的。
那段时间,我非常痛苦。我置身事外,只是明白,对岸有许多人——可以让我感觉有共同点的人,遭受着强烈的,无法弥补的痛苦。仅仅是这个认知,就会让我痛苦,我不能想象靠近事件中心的人会有多痛苦。

反对基于道德的论述

决定放弃读《被压迫者教育学》……
这本书有很多哲学论述,虽然可以读下去,但是我不太了解哲学,本身对辩证、客观、唯物之类的概念也没兴趣,读完应该也不会认同。
每读几段,我就会产生怀疑,不确定书中的概念或论证是否成立。我倾向排斥道德和情感,并且不将非自然存在,由人类构建的概念视为理所应当存在的事物。我不能接受“爱”“人权”“人性”“恋死癖”之类的词语。

行动者带来的启发

总结一下,去年开始接触行动者后的感想和决策。
1.要搞钱,有钱可以更好地追求目标和帮助他人。在依托金钱运转的社会,大部分事情都绕不开钱。就算有些人自己不赚钱,也需要其他人提供协助和资金。
2.更直接、坦诚地接触读者。我的身份对监管者而言是透明的,在读者面前隐瞒身份没有意义,而公开身份可能会有作用。

难以面对的人

打算先写接触感兴趣人类的经历,结果想到就有点难过。
可以感受到一点希望,无能为力,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,自惭形秽……各种负面情绪。最后我是不要希望,不要社会责任感才解决了自己的矛盾,或者说让矛盾不再成为问题。不过,我同时认为自己不会再积极主动地接触那些人,我没有资格,确实也删了很多人。

放弃同理心

我有点统合心理、思想和人际关系类内容的思路了。
我感觉思想和行动的割裂应该可以成为一条线索,用作小标题。最直接的割裂,就是我一直想做个好人却屡屡做出越轨行为,给其他人或动物造成麻烦或伤害。